寧夏夜市緣起最早可從日治時期說起,並與台北建成圓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1908年日本人實施西化政策,依照「市區改正」計劃建立圓環,外圍種植七里香、中間種植大榕樹,還設有草坪和椅子,形成一處供人休憩的「圓公園」,並帶動人潮聚集,攤販也順勢湧入,帶動早期建成圓環的繁榮光景。
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日本實施宵禁令,不但禁止了圓環夜市活動,更將公園挖成蓄水池用以防空滅火,圓環的夜市活動便暫歇。直到台灣光復後,將蓄水池填平、防空壕打除,攤販再次聚集,讓圓環夜市再顯盛況,範圍更擴大到寧夏路及重慶北路一帶,造就寧夏夜市最早的雛形。
後歷經鬧區東移、圓環大火,建成圓環步入蕭條,至此仍沒落,寧夏夜市取而代之壯大興起,成為許多民眾失去圓環後,新的夜市寄託。
寧夏夜市也曾因台北越來越多夜市興起而逐漸沒落,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為了推動寧夏夜市的風華再現,特選此地為「夜市改造示範點」,透過「臺北市夜市改造計畫」工程,闢建行人徒步區、裝設油脂截流區,大幅改善夜市市容及攤販的營業環境,從此人潮回流踴躍,遂成為台北最具代表性的夜市,更被台北人戲稱寧夏商圈為「台北人的胃」。
而寧夏夜市也於民國90年結合地方人士成立「大同區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」,協助台北市政府整頓、協調寧夏商圈的運行與規劃,更不時提出許多夜市首創活動,例如「寧夏千歲宴」便是夜市小吃端上宴客合菜的先例,聚集當地20家至少50年以上歷史的老店,推出歲齡合計超過一千歲的菜餚,當年甫一推出訂位迅速秒殺,再次打響寧夏夜市名號,建立起其在廝殺激烈的台北夜市裡不可動搖的地位。
寧夏夜市內的攤販商家半數以上為老字號,更是許多著名小吃品牌的發跡地,鬍鬚張魯肉飯便是一例,鬍鬚張在民國60年將攤子遷到寧夏商圈內,生意扶搖直上至今日成為台灣滷肉飯代表。此外寧夏夜市的老店更是不及備載,包括80年歷史的「蓮」飲料吧、60年的環記炒腰花、50年的圓環邊蚵仔煎及40年的李家香虱目魚肚湯等,另外台南碗粿、里長伯臭豆腐、劉芋仔蛋黃芋餅、豆花莊豆花、蛋包蝦仁湯、燒麻糬、豬肝湯……,數不盡老字後,都代表著台北道地古早「胃」,等著民眾去品嘗。